第七章 正式衝突(1/1)


舉報本章錯誤( 無需登錄 )

禦書房的氣氛驟變。

由於房玄齡、杜如晦、魏征、柴紹與李孝恭五人,也不清楚皇上的意旨,全都隻能靜觀其變。

大唐天子李世民沉聲道:‘薛副將,淩公子與張良先生是朕的客卿,身份非同小可;所以,不管兩位客卿要去何處,你都要寸步不離地貼身保護;如果他們有任何損傷的話,朕唯你是問!’

薛仁貴聞言欣喜不已,卻不敢喜形於色,乃恭謹答道:‘末將遵命!’

結果出乎預期,使得張良與淩天兩人喜出望外,心中均對大唐天子的泱泱大度生出敬意;而房玄齡五人則是聞言略感失望,想像不到皇上會如此慷慨大方,竟然願意讓兩位佳賓離開長安城。

大唐天子李世民續道:‘張先生願否順道走一趟上庸,替朕慰勞身在前線保家衛國,卻無法返鄉團聚的將士呢?’

張良欣然應允道:‘草民願意!’

唐太宗李世民注意到魏征神色凝重,似乎有話要說,卻故意視而不見,不予理會,隻淡淡地道:‘孝恭,煩你帶仁貴去兵部走一趟,安排好慰勞事宜;就這樣子,你們兩個先下去吧!’

李孝恭與薛仁貴兩人行禮如儀後,離開禦書房。

接著,大唐天子李世民突然想起,召喚淩天與張良兩人入宮之事,於是微笑問道:‘淩公子,可曾聽過吳玠、吳璘兩昆仲?’

淩天初聞搖頭,旋即腦海裡靈光一閃,點頭答道:‘皇上,草民想到了;吳玠、吳璘昆仲是南宋時期有名的抗金名將,是與無敵統帥嶽武穆一樣,少數擊敗過金國統帥金兀術的猛將。’

淩天與張良兩人均察覺到大唐天子及房玄齡等人聞言後,無不神情凝重,前者不禁問道:‘皇上,怎會問起吳玠、吳璘昆仲呢?’

大唐天子李世民神情肅穆地道:‘吳氏昆仲果然不俗,難怪我軍非其敵。’

張良與淩天兩人聞言大訝,想不到連關中也不安寧。

柴紹約略說明一下,更讓兩人覺得不可思議。

原來吳玠、吳璘兩昆仲敗給金兀術後,將軍隊聚集在大散關附近的和尚原,準備再度迎戰;結果時空異變後,竟然陰錯陽差地擊潰唐軍,而不是原先預估的金兀術部隊,也使得統一天下後的唐軍首嘗敗績。

兩人清楚他們君臣之間有事要談,於是起身告辭。

大唐天子李世民為了儘地主之誼,特彆請房玄齡與杜如晦兩位仆射陪同兩位佳賓遊覽皇宮,讓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
當禦書房僅剩唐太宗李世民、魏征與柴紹君臣三人時,前者語重心長地道:‘玄成,是否不舍兩人離去?’

魏征欣然答道:‘張良先生的能力大家耳熟能詳,若能留在陛下身旁運籌帷幄的話,則要再次統一天下將不是件難事;而淩公子更是神奇,他有可能是目前唯一知道全局之人,有他在的話,更是如虎添翼,勝利可期。所以,陛下要讓他們兩人離去,微臣期期以為不可。’

柴紹認同魏征的看法,附和道:‘陛下,微臣也有相同看法,絕對不能讓兩人離開長安城;否則,若為他國所用,就後悔莫及!’

大唐天子李世民靜默片晌後,斷然道:‘良禽擇木而棲,賢臣擇主而事;朕相信自己的眼光及判斷,當淩公子與張良先生周遊列國後,定當會心甘情願地回來,兩位賢卿可以拭目以待!’

由於皇上心意已決,兩人不再進言。

湖麵看似平靜,卻是暗潮洶湧。

‘既生瑜,何生亮’一個是姿質風流、儀容秀麗,眉宇之間流露出無比自信、玉樹臨風的周瑜;另一個則是胸懷韜略、腹飲機謀,通天文、識地理、知奇門、曉陰陽、看陣圖、明兵勢的諸葛亮。

諸葛亮與周瑜兩位風雲人物,自從赤壁戰後還是首次肩並肩地站在一起,遠眺鄱陽湖對岸的南宋水師船隊。

諸葛亮手搖羽扇,微笑問道:‘都督,在下不才,有一事不明白?’

周瑜神情自若地回應道:‘閣下請問,基於貴我雙方的情誼,隻要在下知道的,定當知無不言,言無不儘。’

感受到周瑜的誠意後,諸葛亮坦然問道:‘都督可知南宋的嶽家軍,到底有多少軍馬?有多少艘水師船隊?’

周瑜胸有成竹地答道:‘雖然伯言、子明及德謀三人均不敵嶽家軍,卻能夠保存實力後撤,且能暗中調查對手的狀況;據手中情報研判,嶽家軍的總人數與我們差不多,應該隻有十萬之數,而水師船隊不足百艘,實力遠不如我們。’

看到周瑜自負的神情,諸葛亮內心覺得好笑卻不便明講,隻是淡淡地道:‘既然對方水師不如我們,那麼嶽家軍再強再猛也無法跨江橫湖而來,則都督已立於不敗之地;因此,在下來此好像是多餘的。’

周瑜聽出諸葛亮的弦外之音,略為不悅地道:‘際此兵戎相見的緊張時刻,閣下還有心情說笑,甚至挖苦在下。’

接著話鋒一轉,肅容道:‘單以水師船隊對抗而論,即使對方的數量比我方多一倍的話,本都督也不為所懼,問題在於嶽家軍最擅長陸戰;聽幼平與義公兩人的描述,在建業一役,我方兩位將軍的數萬人馬,竟然不敵嶽家軍的五千戰士,使得建業支撐不了多久,即落入敵手;由此可見,嶽家軍的厲害及恐怖。’

周泰與韓當兩位東吳猛將兵敗建業之事,諸葛亮早有耳聞,卻不知道其中詳情為何;今聽到嶽家軍儘以區區數千之眾,就可以輕易擊敗東吳數萬大軍,的確是讓他大吃一驚,也暗自稱幸自己另派遣趙雲與黃忠兩員大將各率一萬大軍,繞道豫章南側及東側布防,應該可以發揮奇兵之效,適時阻止嶽家軍南下。

看著諸葛亮神清氣閒的神態,周瑜心中有氣,微哂道:‘閣下似乎不清楚嶽家軍的厲害,所以仍未感受到迫在眉睫的危機!’

諸葛亮故意裝作不知,雙眼注視著神情不悅地周瑜問道:‘都督何出此言?’

周瑜沉聲答道:‘顯然閣下是故意裝傻,而不是不懂吧!沒錯,柴桑麵湖臨江有天險可守,且我方水師優於敵軍,因此還感覺不出迫切的危機;然而,豫章的情況就很難說了;若是嶽家軍揮軍南下,直取豫章南方各郡,恐怕我們難以派出相對兵力防守,勢將逐一淪陷,則豫章鐵定守不住。’

諸葛亮明白周瑜話隻說一半,灑然接續道:‘都督,是不是隻要豫章守不住,則柴桑勢必岌岌可危呢?’

周瑜點頭卻反唇相譏道:‘不待在下說出來,閣下已知道嶽家軍直接揮軍南下的威脅性,可見得先前閣下是故意裝傻。’

一陣強風吹過,湖麵激起波濤。

諸葛亮神情專注地看著湖麵變化,並未加以辯解,隻是隨口問道:‘都督的情報正確與否,將會決定勝負誰屬。’

周瑜神情不悅地道:‘孔明,你覺得本都督的情報有誤!’

對於周瑜的不忿,諸葛亮淡然回應道:‘南宋終究是個統一的朝代,而非分裂的國家,其舉國上下的兵力沒有百萬之眾,也應該不少於五、六十萬之數吧!所以,都督以為對方隻有十萬兵馬,在下相當質疑。’

周瑜想想也對,自己似乎有所忽略南宋整體國力,乃心平氣和地道:‘或許南宋總兵力有五、六十萬之眾,甚至於更多,問題是對方不隻是與我們開戰而已,好像宋將韓世忠正全力攻打合肥,使得張遼不得不火速派員回洛陽求援;所以,嶽家軍的總兵力十萬之數應該可信,除非……’

諸葛亮明知其意,卻故意問道:‘都督,除非什麼?’

周瑜似乎想到問題的關鍵所在,不禁仰天長歎。

柴桑西方十裡外的小港埠西陵渡,是蜀漢援吳軍隊的駐紮地。

與周瑜交換軍情後,諸葛亮回營立即召集重要將領研議敵情。

帥帳內,除了主帥諸葛亮外,與會者有車騎將軍張飛、前將軍嚴顏、陳到、李岩、龐統、簡雍與鄧芝七人。

負責敵情偵查的鄧芝首先報告最新情勢,神色凝重地道:‘據前方探子回報,對岸的部隊有不尋常的動作,好像調動相當頻繁,且旗幟已從“嶽”換成“張”,末將實在弄不清楚他們的意圖,隻能暗中密切注意。’

聽罷鄧芝的報告後,諸葛亮讚賞道:‘鄧將軍,做得很好!’

接著問道:‘各位,看法如何?’

簡雍率先回應道:‘下官認為這是障眼法。敵軍應是故意要讓我們,以為驍勇善戰的嶽家軍已經離開,鬆懈我們的戰鬥意誌,再趁虛而入。’

龐統也持相同看法,附和道:‘看來淩公子說得沒錯!敵軍統帥嶽飛確是名不虛傳,僅是換個旗幟而已,就可以讓我們傷透腦筋;等到查證清楚時,或許神出鬼沒的嶽家軍已兵臨城下了!’

對於兩位參謀的危言聳聽,張飛相當不以為然,高聲嚷道:‘兩位大人怎能長敵人誌氣,滅咱自己威風呢!呸!俺就不信邪,管他是嶽家軍還是張家軍,來一個殺一個,來兩個個湊一雙,俺一定殺得他們屁滾尿流。’

看著張飛翹胡瞪眼的模樣,諸葛亮笑道:‘張將軍的神勇人儘皆知,縱使敵軍統帥嶽飛是呂布再世,也不足為懼!’

接著話鋒一轉,沉聲道:‘姑且不論敵軍是用障眼法迷惑我方,還是嶽家軍真的離開了,亦或是有其他不可預知的狀況,我們就是不能自亂陣地,讓敵軍有可乘之機。之前個人與公瑾討論過敵軍的戰力,已知道勇猛善戰的嶽家軍人數約在十萬上下,尚不包含未知的其他部隊;唯個人認為以南宋的實力應不在曹魏之下,所以總兵力絕對在十萬以上。’

李岩質疑道:‘南宋同時兩麵作戰,可動用兵力應該有限吧!’

龐統若有所悟地道:‘看來鄧將軍的情報無誤。雖然旗幟換了,卻不表示嶽家軍已經離開或躲起來,而是南宋另一支主力部隊也來了。’

嚴顏神情凝重地道:‘果真如此,敵軍總兵力當在二十萬以上。’

由於敵軍可能比預期的還多,使得營帳內的討論更為熱烈。

經過一柱香的討論後,諸葛亮總結道:‘大戰隨時會爆發,因此各位絕對不可掉以輕心,尤忌喝酒鬨事;鄧將軍,速派身手矯健、機靈敏捷的探子深入敵營察看,密切注意敵軍的動靜,想辦法弄清楚他們的虛實。’

接著肅容道:‘這場戰爭,勢必改變三國鼎足而立的態勢,是成為群雄並起,亦或是一方獨霸的局麵殊難預料;所以,為了國家及每個人的未來著想,本人希望各位能夠堅守自己的崗位,打贏這場史無前例的硬仗。’

與會者轟然應諾,陸續離去。

眾人全都離開後,諸葛亮在帳內來回走著,心中想著趙雲與黃忠兩位虎將率領的奇兵,應該到指定地點鄱陽及餘汗附近了,希望可以及時阻止嶽家軍南下。

戰雲密布。

從柴桑到豫章的湖麵上,至少羅列五百艘以上不同類型的戰船,對東吳水師而言,已是傾巢而出,全體動員了。

近五萬名戰士組成的東吳水師船隊,分彆由程普、蔣欽、韓當、呂蒙與黃蓋五位猛將率領,其中前麵兩支船隊負責巡弋長江與鄱陽湖之間的水域,另外三支船隊則是負責鄱陽湖北邊、豫章北部及湖東水域,構成一道固若金湯的水上長城。

經過反覆推敲後,周瑜認為嶽家軍沿著鄱陽湖南下的可能性偏高,為了確保豫章不失,於是大幅調動水師重新部署。

首先,周瑜將呂蒙領軍的水師移防到豫章東北方,不僅可以與黃蓋負責的水師遙相呼應,更可以威脅自湖東而來的敵軍,穩固豫章的防衛實力;其次,韓當率領的水師移防到原先呂蒙的位置,可以就近支援豫章。

由七萬名將士組成的主力部隊,則分成兩大部份,分彆負責柴桑與豫章兩地的守衛;在豫章方麵,由吳王孫權親自領軍,佐以魯肅、諸葛謹、張昭等謀士,及陸遜、周泰、朱治、徐盛、丁奉等將領;而在柴桑部份,則由都督周瑜全權負責,麾下有太史慈、甘寧、潘璋、呂範等猛將。

東吳與蜀漢兩國,為了抵抗南宋的‘侵略’,可說是唇齒相依;縱使雙方主帥並非天天見麵會商,然在情報搜集部份則是配合的天衣無縫,隻要有異常的訊息,一定會立即通知對方,或是召集相關會議。

由於南宋軍隊攻下皖口後,大軍雲集在彭澤、尋陽兩地已有一個月之久,除了一般性的軍隊調動外,並未發動任何攻勢,幾可用按兵不動予以形容;因此,蜀漢與東吳兩國聯軍的重要將領,鮮少共聚研判軍情。

諸葛亮與龐統兩人在鄧芝率領三百名戰士保護下,搭乘三艘戰船朝著長江北岸前進,想要親自觀察敵情。

對於南宋大軍按兵不動的行為,龐統實在百思不得其解,疑惑問道:‘孔明,對方是還沒有準備好,亦或是根本不想打,隻是裝模作樣而已?’

諸葛亮看著飛濺四起的浪花,有感而發地答道:‘常言道,無風不起浪;在下有個預感,不管南宋統帥是誰,至少讀過史書,當知道三國的狀況;也就是說,沒有明顯利害衝突時,應該不會輕啟戰端才對。’

龐統搖頭回應道:‘風平浪靜,應該隻是暫時現象而已,根本不可能持久不變;況且,東吳已失去大片江山,對方早已開啟戰端了!’

諸葛亮沒有反駁龐統的論點,隻是意有所指地道:‘自從天象生出異變後,天下已非我們熟識的天下,亦非唐朝或南宋認識的天下,而是所有人全然不清楚的混亂天下;然而,戰爭及動亂於焉產生,不但沒有人覺得奇怪,反而視為理所當然,這不是很吊詭的現象嗎?’

龐統聞言神情微變,約略可以猜想出諸葛亮的話意;由於他不敢確定後者實際的想法,因而沒有發言表示意見。

諸葛亮續道:‘國與國之間為了解決紛爭,常常訴之武力,彼此大動乾戈,誰強誰話事;士元,在下心中有個疑問,難道一定要透過戰爭才能解決問題嗎?’

驀地,座船忽然減速,令諸葛亮與龐統兩人身體為之搖晃。

前方傳來吵雜聲響,隱約聽到有兵士喝令道:‘來者何人,請停船!’

諸葛亮與龐統兩人聞言微愕,莫非己方戰船誤入敵軍陣營。

兩人起身看一下周遭,認為己方的船隻離南岸較近,應該還沒有到敵軍的警戒區域;離譜的是,並沒有看到任何船隻蹤影。

諸葛亮與龐統兩人心想,可能是碰到在江中討生活的小漁船,因此兩人並不以為意;且前者神情篤定地道:‘縱使漁船是南宋斥候船偽裝的也無妨,對我們而言,並不會構成任何威脅。’

龐統點頭認同,的確不值得大驚小怪;雖然如此,兩人還是功聚雙耳,留意前麵的動靜。

事實上,是蜀漢戰船上的士兵先發現神秘船隻的;所以帶隊的鄧芝立即喝住來船,並指示左右兩艘船靠攏,形成戰鬥隊形。

來者顯然沒有料到在江中會碰上蜀漢船隊,在逆流的情況下,要走避已經來不及了,唯有穩住船身,靜觀其變。

鄧芝再度喝問道:‘來者何人,速報上名來!’

小船上傳出回響,不卑不亢地回應道:‘在下是嶽元帥麾下小將楊再興,請問閣下是蜀漢那位將軍?’

諸葛亮與龐統兩人聞言,不禁互望一眼,均認為事情未免太湊巧了,在茫茫大江中,竟然真的會偶遇南宋的斥候船隻;同時,對於來者身處在絕對劣勢中仍可從容不懼,應答如流,均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
倒是鄧芝聞言略感不悅,來者竟然膽敢反客為主,冷冷地道:‘楊再興是嘛?你是嶽家軍的一員?’

楊再興從小船船艙走出來,昂然立於船首處,神情高傲地回應道:‘本人正是嶽家軍的右前鋒楊再興!閣下看來年紀不大,且欠缺虎將獨有的無敵氣勢,應該不是名垂不朽的常山趙子龍,隻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小將吧!’

遭到對方的奚落,令鄧芝非常震怒,厲聲斥責道:‘無知小輩,膽敢口出狂言,本將軍要你得到應有的教訓!’

雙方的對談,諸葛亮與龐統兩人全聽在耳裡,均覺得楊再興的膽識不錯,而對後者生出濃厚的興趣,認為有親自了解的必要。

江麵上,三艘中型戰船圍著一艘小漁船,顯然雙方實力相差懸殊。

鄧芝自恃自己身手不凡,不願以多欺少,於是命令護衛的戰士通通退到兩旁,且不得出手相助。

戰船上的士兵向甲板兩側移動,這個舉動,看在楊再興眼裡,心中頗有英雄相惜的感受,而對敵將略生好感,沉聲道:‘在下願領教閣下高招!’

鄧芝退後數步,朗聲道:‘閣下,可以上來了!’

此時,諸葛亮與龐統兩人早已站在了望台上,居高臨下看著甲板,想要一睹楊再興的模樣。

一道身影從小船躍起,姿態優美地飄落在船首,顯現出不凡的身手。

看在諸葛亮與龐統兩人眼裡,宋將楊再興就好像一塊上等美玉般,教人眼睛為之一亮;後者擁有豐神俊朗的臉容,並流露出英氣挺拔、威儀出眾的特質,更有虎體猿臂、彪腹狼腰的魁梧身型,望之如峻嶽崇山般令人生畏、高不可攀;難怪乎自視甚高,敢以常山趙子龍自許。

當對手楊再興出現在鄧芝前麵時,他已感受到前者身上散發出來的強橫氣勢,確實不可小覷,知道自己要麵臨一場硬仗。

由於戰船上空間有限,因此鄧芝與楊再興兩人之間的距離僅有十步,表示二者的戰鬥將會非常的激烈。

鄧芝的實力在蜀漢眾多將領中屬於中上,除了名震三國的五虎將外,僅略遜於魏延、嚴顏、吳懿少數幾位悍將,與廖化、關平、周倉、李岩諸將差不多;然而,在諸葛亮與龐統兩人眼裡,宋將楊再興的實力應該不亞於魏延,甚至於有五虎將級數的可怕實力;所以,二者均不看好前者。

雖然雙方對峙時間持續不到半盞熱茶光景,卻讓兩旁觀戰的士兵不敢分神,無不屏息以待,深怕錯失欣賞兩人的對決。

感受到對手強大壓力的鄧芝率先出手攻擊,左邊腰際的長劍閃電離鞘來到自己手中,迅即化作一道長虹直取楊再興;轉眼間,十步的距離倏地消失不見,數之不儘的點點劍芒猶如群蜂般纏繞著後者;整個攻擊動作一氣嗬成,毫不拖泥帶水,連諸葛亮與龐統兩人也為之動容。

麵對淋漓儘致的劍擊,楊再興臉上流露出既自負且夷然無懼的神情;猶如虎視鷹瞵般的銳利雙眼已看出對手的招式,不僅沒有退後或回避,反而自恃身手了得,藝高人膽大地闖進劍光劍影中。

‘當!’……

驀地,響起一連串清亮悅耳卻驚心動魄的劍擊聲。

隻見到鄧芝與楊再興兩人的身影在劍芒中交錯穿梭,好像糾纏不清的樣子;戰船上,除了諸葛亮與龐統兩位眼力高明者外,所有觀戰的士兵已分不清楚兩人的身影,可見得二者移動速度之快、出招動作之密。

由於兩位決戰者都具有深厚的功力,使得威力強大的無形劍氣到處亂竄,逼使得觀戰的士兵不斷地往後退,以免遭到無妄之災。

僅是數十鼻息的短暫時間而已,鄧芝與楊再興兩人已交手超過百回合,顯示雙方都是誌在必得;相對的,因為兩人交手所散發出剛猛的氣勁,就像颶風刮過般,也對戰船造成不小的破壞。

表麵上看來,鄧芝與楊再興兩人的對戰情況,好像是勢均力敵、難分軒輊,然事實上卻非如此。

對戰之初,鄧芝心中已認定楊再興是個身手高明、實力強橫的對手;因此,為了取得相對優勢,迅即使出壓箱絕活,以雷霆萬鈞之勢攻擊後者,期能一舉傷敵或是挫減對手的銳氣;隻可惜,事與願違,縱使他已使出渾身解數、儘展絕技,仍然無法壓過楊再興的氣勢。

反觀,在楊再興方麵,則是一付氣定神閒、從容不迫的樣子;雖然自己是被動反擊,卻能有效掌握對戰的節奏,而手中之劍猶如蛟龍戲水般,可以悠遊自在地進出對手綿密多變的劍網中;若不是自己察覺到了望台上有兩個身藏不露的高手,早已逼迫對手棄劍投降了。

兩人交戰的狀況,諸葛亮與龐統兩位旁觀者全看在眼裡,也都心中有數,清楚宋將楊再興可能有所忌憚,並未施展出全力進擊;否則,己方的將領鄧芝或許已敗北,甚至於負傷了。

猶幸鄧芝並非一個好勇鬥狠之輩,更不會為了麵子之故而逞一時之快,才沒有釀成慘事;自知實力不如人後,藉著對手楊再興猛烈無儔的氣勁,前者以一個漂亮的回旋,躲過攻擊後,順勢拉開彼此的距離,逸出戰鬥範圍。

取得相對優勢的楊再興不僅沒有乘勝追擊,反而是後退數步到船首處,意態自若地道:‘承讓了!’

在激烈戰鬥後,鄧芝臉上微紅,略為喘氣地道:‘楊將軍好身手!鄧芝自認不是對手,甘拜下風。’

對手赫然是繼趙雲之後,最受諸葛亮重用的蜀漢名將鄧芝,難怪會知所進退,使得楊再興聞言為之動容;於是緊握雙拳地道:‘原來是鼎鼎大名的鄧將軍,後生如有冒犯之處,請多包涵!’

鄧芝感受到楊再興的意誠,於是大步向前,神情愉悅地道:‘楊將軍身手了得,令在下眼界大開。’

兩人可說是不打不相識,相互誇讚一番。

由於鄧芝與楊再興兩人不僅分屬不同朝代,且有可能對陣沙場;因此,兩人的談話都自我約束,不會藉機刺探對方軍情況,所以交談時間不長。

當楊再興準備告辭離去時,已來到甲板的諸葛亮突然道:‘楊將軍,暫且留步,在下孔明,想請教將軍一些小問題?’

來者竟然是千古流傳、家喻戶曉的風雲人物諸葛亮,讓楊再興聞言大吃一驚,而忘了回話;因為自己從來沒有想到前者會是一個身藏不露高手,且是如此深不可測,顯然與史書的記載出入頗大。

隨後而來的龐統看見楊再興默然不語的神情,淡然道:‘楊將軍,這裡風大,大家入船艙再談吧!’

楊再興很想向對方辭彆,立即將自己所見所聞回報嶽元帥;然而,在他看到自己崇拜的人物諸葛亮後,還是跟著走進船艙。

網頁閱讀不過癮?點擊此處下載APP後繼續永久免費閱讀!